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火星救援”(The Martian)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

由马特达蒙主演的新片“火星救援”(The Martian)在北美票房火爆,讲述的是一个被遗忘在火星上的宇航员的历险故事。本片由Andy Weir的同名小说改编,这本小说也是本周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火星救援”将于1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The Martian 电影海报)

对于我这样一个看科幻片经常睡着的人(特别是附近的电影院改装了可以完全躺下的座椅以后),半夜场的“火星救援”(The Martian)不仅看得我精神焕发,而且有了八卦一下原著小说作者的兴趣。我是那种吃到美味的鸡蛋后总是想去瞅一眼下蛋的母鸡的人。

 

上周去了《The Martian》的作者Andy Weir的签售会,Andy穿着一身T恤和牛仔裤,看起来很像附近的工程师。Andy的家就在硅谷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 那里也是谷歌总部所在地。毫无悬念又非常出乎我预料的是,Andy其实就是个软件工程师,写小说是他下班以后做的事情。但对于Andy来说,写小说才是他每天早上起床让他兴奋的事情。于是当他二十七岁的时候,被公司裁员,他心中是有窃喜的:终于有了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白天写小说了。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尝试全职写小说。结果却是惨淡的,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小说。不愿付不起房租去公园睡长椅,他又做回了软件工程师。几年后内心写小说的欲望还是蠢蠢欲动,这次他开了个博客连载自己的小说,开始了白天写代码,晚上写小说的生活。几年后他积累了三千多个忠实粉丝。这些粉丝里有研究物理学的、化学的、还有植物学的。这就是为什么《The Martian》里面几乎所有的想象都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原因,在写作过程中这些粉丝不断的在为Andy纠错。Andy的博客上的小说都是都是免费的,毕竟他并不以写作为生,直到有一天出版商主动找上门来要出版Andy的《The Martian》。随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The Martian》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改编成了电影,由马特达蒙主演,极其卖座。

 

Andy这样白天写代码,晚上写小说的人,在硅谷应该算是另类吧, 不过我还真有这样一个朋友。她说自己早上十点到公司上班,下午六点下班,中午大家去吃饭的间隙,她在电脑前一边啃点东西,一边写点东西。晚上回家后再接着写小说到半夜两点。这样每天写个几千字,一个月下来写完了本几万字的小说。我问她,“你这相当于是在干两份工,不累么”。她说:“干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情不觉得累”。 仔细想想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工作很累,不是因为真的工作时间长,而是在有压力的状态下工作让我们觉得身心疲惫。很多人对着电脑工作一天后,晚上对着电脑打游戏到凌晨,却很少有听人抱怨打游戏打累了的。

 

然而Andy并不是个个案,华裔科幻作家Ken Liu(刘宇昆),很多人熟悉他是因为他得短篇科幻小说《纸鹤》,故事细腻的表现了第一代美国移民和自己儿女之间无奈的文化隔阂,获得了美国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然而刘宇昆本人也是个电脑工程师。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的工作头衔也一直是山西娘子关电站的计算机高级工程师。

 

这种白天写程序,晚上写小说的生活,也是现实所迫吧,毕竟不是每个有写作兴趣的人都能像韩寒和郭敬明那样年少成名,成年后可以以写作为生。至于他们后来也都改行做了车手、导演、饭店老板等等,那是后话。可是这样也是有好处的,毕竟不是靠这个吃饭,不用一味投观众所好而过于商业化。没有了编辑的催稿期限,他们的创作时的心态想必也会更轻松自由些。

 

所以当你读到一本好的小说,发现作者是在下班以后,在别人看电视剧打牌的时间了写出的小说时,除了感谢作者,也要顺便感谢下作者的老板没有要求作者长时间加班 。

 

 

话题:



0

推荐

潘文颖

潘文颖

2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博士,硅谷生活家

文章